[转贴]中国古代文学(廿二).
中国古代文学(廿二)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五节 诸子之文
春秋之末,官学散入民间,私家著述出现。战国之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十家”;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和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儒、道、墨、法四家。各家多是发愤著述,刘勰说诸子为文,大抵都是“身与时,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文心雕龙·诸子》)。这是指出了他们著书立说的思想特点的。但各家各派,风格也非一律。确实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以文章体制而言,前后也有变化。大体看来,是从语录体、对话体,到语录与对话的连缀成篇,再到较为系统完整的长篇大论,其发展进程历历可见。 一、 《论语》《墨子》 孔子、墨子分别为儒家、墨家的开山祖师。儒、墨二家,时称“显学”。这二家的代表著作便是《论语》、《墨子》。 《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今本《论语》共20篇。其记述非一人,论纂亦非一次。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 《论语》主要记述孔子言行。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没落,又因变乱迁鲁。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初曾从政,官至鲁之司寇,但未能得志;继而周游,仍不得志,终于返鲁,从事讲学和著述。相传《诗》、《书》、《春秋》等古代典籍都曾经过他的整理。他的一生主要业绩在于讲学。门徒甚多,“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仁”是目的,“礼”是手段。在孔子看来,通过“克己复礼”可使“天下归仁”,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是涵盖了主、客观世界的理想境界。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孔子的政治倾向。 《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其议政论道之语有的不过三言两语,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等等。有的则如政治短评,如论季氏将伐颛臾(《季氏》)等。其特点是坐而论道,富于感情色彩。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并且实行因材施教。《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评文说艺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文艺观,虽不够系统,但颇为深刻。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等等,莫不语简意深。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先进》篇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四人各自申述人生理想以及孔子的分别评价,以传神的文笔和出色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使之各具性格特征,便是非常出色的一例。 发表回复:
|
分类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