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乘飞机
——杭州 / 三叉戟 / 15元
1975年9月底,我和同是一个工厂的爱人向各自车间的领导请了几天假,连同国庆假期、三天婚假,再加半年多来特地攒下来的“调休”,共有十多天时间——去上海拜见丈母娘(这年三月我们已领了结婚证),也算是一趟旅行结婚吧。
一路无话,老婆自是归心似箭。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多山少水的大西北长大的我,从小就向往着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人间仙境,现在第一次到离杭州这么近的地方,焉有不去的道理?到上海后的第三天,我就跟老婆商量,和她一起去杭州。但她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生性不喜欢游玩的她也不愿“浪费”这时间和钱。我心想,看来只好等下一次了。
第二天,我一个人上街去玩。在“大世界”隔壁的一个旅行社(记得好象叫作青年旅行社)门口看到有海报,就进去看看。“文革”时期的1975年,就是在上海,旅行社和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已久的事物。旅行社不大的店面里,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外,没有一个顾客。听旅行社的人介绍,他们正在搞优惠活动,到杭州的的飞机票很是便宜,要买就抓紧时间,这次优惠活动没几天了。这一番话打动了我,我立即回去,拿好工作证,又赶到旅行社,付了15元,买到了第二天的飞机票。
第二天一早,乘旅行社安排的客车到了虹桥机场。上飞机时,才知道我们要乘坐的飞机是像我这样没乘过飞机的人也熟知的大名鼎鼎的“三叉戟”——不仅因为它和四年前的“9、13事件”扯上了关系;而且知道这种飞机也是周总理的专机,是当时中国民航引进的最先进的飞机。
从上海虹桥机场到杭州笕桥(军民两用)机场,算上起飞和着陆,也就半个钟头时间。当飞机飞到万米高空,乘客们正透过舷窗,看机翼下的云海翻腾时,广播中已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飞机开始降落了。
那个年头,乘飞机出差的人也少之又少,更别说自费出游的人了。我们所在的有七、八十个座位的普通舱里,只坐有稀稀拉拉的三十来个人,我到头等舱门口看了一眼,里面竟空无一人。在仅有的这些乘客中,除了一些貌似机关干部的人以外,其余是一个海外华侨为主的十几人的旅行团。在我们走出机场的途中,一位飞机上坐在我后排的人问我是干什么工作,来杭州出差吗?当我回答是工人、自费来玩时,他竟一脸写满了诧异和不相信。
1975年,我第一次乘飞机:目的地 杭州,机型 三叉戟250,票价 人民币15元。
附网络下载相关资料:
“三叉戟”客机
三叉戟(Tritent)客机是由原英国根据英国欧洲航空公司(BEA)的需求而研制的三发动机中近程喷气式民航客机。1962年1月首飞。1964年4月投入运营。该机在国外航空界影响不大,毕竟只生产了117架,数量偏少,主要用户是英国欧洲航空公司(BEA),一家就消化了68架,但在中国,它的知名度却相当高。从70 年代初开始,中国空军和民航共购买了35架,占全部产量的30%,已停止生产。
继中国民航在 50 年代末引进了第一批伊尔-18 和“子爵”号飞机之后,70 年代初又陆续引进第二批国外生产的客机,包括苏制的伊尔-62、英制的“三叉戟”和美制的波音 707,并开始进入喷气时代。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也购买了“三叉戟”用作自己的公务专机。
伊尔-18
从英国进口的“子爵”,在这种飞机上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一起劫机案
从 1974 年起,中国民航从北京、上海和广州始发的 15 条国内航线陆续改用“三叉戟”,替换原来使用的伊尔-18 和“子爵”号。据外刊说,中国共购买了 35 架“三叉戟”,其中中国民航的“三叉戟”于 1991 年 10 月 31 日全部退役。遗憾的是,七八十年代,中国普通老百姓乘飞机的人少之又少,到 1978 年中国民航全年客运量只有 230.91 万人次,全国平均 417 人中只有 1 个人一年乘坐一‘次飞机,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对“三叉戟”没有多少印象。尽管如此,在“三叉戟”进八中国市场的短短十多年里,围绕它却多次爆出“重大新闻”,使它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如:
空军“三叉戟”
1971 年 9 月 14 日 8 点半,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紧急约见中国大使。双方以外交官所特有的彬彬有礼的言辞,谈论了一番天气的客套话后,副外长直截了当地通知中国方面:9 月 13 日凌晨 2 点多,在蒙古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 10 千米处,一架中国喷气飞机坠毁。乘员 9 人,其中包括一个女的,全部死亡。蒙方并就中国飞机进入蒙古领空提出口头抗议。
民航 250 号“三叉戟”
次日,中国大使馆人员在蒙古有关方面的陪同下,来到飞机坠毁现场。在南北两个小山之间,一块长约 3,000 米的平坦的开阔地上,一架”三叉戟”飞机被摔得七零八落。在比较完整的机尾上,漆有中国国旗和“256”三个红字。在一片折断的机翼上有“民航”二字。一阵微风吹过,送来一股刺鼻的烧焦皮肉的臭味儿。在飞机北边,9 具尸体四肢叉开,仰面朝天,面目被烧得模糊不清,身体肿得像蜡人。大使馆的同志拿出相机,把这些情景记录在胶片上。
这就是后来震惊全国的 1971 年“9.13 事件”:林彪、叶群一伙阴谋策划坐飞机去广州实行反革命割据,当阴谋败露时,一伙 9 人乘坐空军 256 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起飞,企图叛国逃到北方邻国,结果因燃油不够,迫降时在蒙古温都尔罕地区坠毁。
“三叉戟”在中国大事记(根据各种公开出版物资料整理)
1970 年,空军从巴基斯坦购买一批“三叉戟”,带队飞回中国的是“驾驶技术比较高”的师副政委潘景寅,第二年 9.13 事件中为林彪伙驾驶“256”号飞机的正是此人。
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叶群等人乘坐空军“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仓皇出逃,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罕地区坠毁。
1972 年 11 月 17 日中国民航购买 10 架“三叉戟”中的第一架到达广州白云机场。
1974 年,中国民航使用“三叉戟“开辟北京-南京-长沙、北京-兰州-乌鲁木齐、北京-昆明航线。
1974 年 9 月 26 日,空军一架“三叉戟”飞机试航拉萨成功。
1977 年,“三叉戟“平均日利用率仅 2.8 小时,经过整顿到 1980 年提高到 4 小时。
1978 年,中国民航运输机队共有 128 架飞机,其中“三叉戟”18 架,占 14%。
1979 年 3 月 14 日,空军航空兵第 34 师空中机械员王旗驾驶“三叉戟”飞机起飞肇事坠毁,造成 45 人伤亡。
1982 年 4 月 26 日,266 号“三叉戟”在桂林附近撞山失事,机上 112 人全部遇难。
1982 年,空军挑选 10 名技术较好的飞行人员和 6 架“三叉戟”调给民航,以满足民航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1983 年 5 月 5 日,296 号“三叉戟“飞机执行沈阳上海航班遭歹徒劫持,降落在韩国春川机场。
1983 年,“三叉戟”264 号机在桂林机场被空军飞机撞坏。
1991 年 10 月 31 日,中国民航全部“三叉戟”飞机即日起退役。
|